世界杯海报_u20世界杯德国 - jjswlx.com

固态硬盘
2025-05-11 00:07:49

固态硬碟2.5吋SATA SSD快闪记忆体的应用研发SanDisk推出日期1991年,​34年前​(1991)最初容量20 MB(2.5寸尺寸)原创概念原创美商存储科技发想1978年,​47年前​(1978)最初容量45 MB截至2025年 (202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update]容量最大100 TB

配合mSATA转SATA转接器使用的mSATA SSD

SSD内部的印刷电路板左上:7-pin SATA数据接口左下:15-pin SATA电力接口中:SandForce主控右:六片NAND Flash

mini PCI-E SSD,介面与mSATA相同,但互不相容

固态驱动器(英语:solid-state drive,缩写:SSD),又称固态硬盘[1](英语:solid-state disk,台湾译固态硬碟[2]),是一种以积体电路制作的电脑储存设备,虽然价格及储存容量与机械硬碟有少许差距,但固态硬碟的随机读取效能可比机械硬碟的快200倍;读取速度也比机械硬碟提升约10倍。[3]

可以用非挥发性记忆体(主要以闪存中的 NAND Flash)作为永久性储存设备,也可以用挥发性记忆体(例如DRAM)作为临时性储存设备。

固态硬碟常采用SATA、PCI Express、mSATA、M.2、ZIF、IDE、U.2、CF、CFast(英语:CompactFlash)等接口。

分类[编辑]

挥发性记忆体[编辑]

用DIMM记忆体制成固态硬碟

由易失性记忆体制成的固态硬碟主要用于临时性存储(例如 I-RAM)。挥发性记忆体(例如DRAM)具有存取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将需要运行的程式、资料先行复制到挥发性记忆体中,然后再执行。这样可以避免永久性储存设备(例如传统硬碟)的启动延迟、搜寻延迟…等对程式以及系统造成的影响。因为这类记忆体需要持续靠电力维持其记忆,所以由此制成的固态硬碟还需要配合电池才能在断电时维持记忆。

由挥发性记忆体制成的固态硬碟可能可以搭配电池使用:当关机或电源意外中断时,这类固态硬碟可以靠电池驱动持续记忆资料,当电力恢复后,再将资料转移到永久性储存装置。

非挥发性记忆体[编辑]

非挥发性记忆体的资料存取速度介于挥发性记忆体和传统硬碟之间。和挥发性记忆体相比,非挥发性记忆体一经写入资料,就不需要外界电力来维持其记忆。因此更适于作为传统硬碟的替代品。

快闪记忆体当中的NAND Flash是最常见的非挥发性记忆体。小容量的NAND快闪记忆体可被制作成带有USB介面的移动存储装置,亦即人们常说的“随身碟”。随著生产成本的下降,将多个大容量快闪记忆体模组集成在一起,制成以快闪记忆体为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碟已经是目前的趋势。

目前用来生产固态硬碟的NAND Flash有四种,分别是单层式储存(SLC)、多层式储存(MLC,通常用来指称双层式储存)、三层式储存(TLC)、四层式存储(QLC)。有些厂商亦称TLC为3-bit MLC。[4]SLC、MLC、TLC的读写速度依序从快至慢(约4:2:1),使用寿命依序从长至短(约6:3:2),成本依序从高至低,需要纠错位元数(ECC)则是相反地从低至高(同一制程下1:2:4。不过ECC也受制程的影响,同一种晶片,越小尺度的制程需要越多的纠错位元)。[5][6]固态硬碟的主流从SLC晶片转到MLC晶片,促成了2011年的大降价,固态硬碟因此普及。

由于SLC的速度较快但成本过高,用于伺服器的企业级SSD都改用了MLC。[7]TLC因为速度较慢但成本低,原本只用来做随身碟;不过2012下半年,SAMSUNG首先推出使用TLC的消费级固态硬碟(型号840系列),固态硬碟名牌Plextor也打算于2013年量产TLC产品作为低阶廉价市场的主力,[8][9]然而TLC的寿命、速度和可靠性(错误率)成为消费者的最大疑虑(见下文:缺点)。生产商会在TLC SSD使用更先进的主控及更多预留空间(OP)来处理这些问题。

3-bit的TLC错误率较高,需要使用先进的主控及大量的空间进行纠错。4-bit的QLC错误率更高,因而寿命更短。三星已量产两代3D垂直闪存,利用3D堆叠增加储存密度。[10]东芝已于2017年发布QLC(四比特单元) BiCS架构的3D NAND闪存芯片。[11]

形式[编辑]

华硕Eee PC的SSD

固态硬碟大部分被制作成与传统硬碟相同的外壳尺寸,例如常见的1.8吋、2.5吋或3.5吋规格,并采用了相互相容的接口;但有些固态硬碟也使用PCI Express或是Express Card作为介面来突破现有硬碟传输介面的速度,或是在有限空间(如小笔电、超级移动电脑等)中置放固态硬碟。

缺点[编辑]

固态硬碟的五大缺点:价格,成本较高、写入次数有一定的上限(容量愈大,寿命愈久)、读取时易受干扰、损坏时不可挽救以及运作时易掉速。[12]

价格高昂[编辑]

固态硬碟刚推出时,价格高昂,所以最早只用于军事及工业用途上;无论是挥发性记忆体还是非挥发性记忆体,其每百万位元组(MB)成本都远高于传统硬碟。因此只有小容量的固态硬碟的价格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不过技术更新随著NAND Flash的19nm制程于2012年初进入量产,能够在同样大小的快闪记忆体空间内塞入倍增的容量;NAND Flash架构也从SLC到MLC、TLC、QLC;这两项技术都进一步降低每百万位元组的成本[13][14]。

随着价格逐渐降低,固态硬碟广泛使用在一般的笔记型电脑上做为主系统碟。2018年有超过一半的笔记型电脑搭配固态硬盘出厂。[15]而由于价格与储存空间之比和机械碟仍有较大差距,固态硬碟短时间内依旧无法在容量用途上取代机械硬碟,更多人的电脑上处于两者并存的状态。对于桌上型电脑及大型笔记型电脑的使用者来说,使用两台硬碟是成本效益比最佳的方法:小容量SSD安装作业系统及常用资料,大容量机械碟储存不常用资料及做为SSD备份用。但是对于薄型笔电、Ultrabook及平板电脑的使用者来说,SSD的高成本仍是问题:容量够大的SSD很贵而且紧凑的电脑通常无法自行更换SSD而需专业拆机。

损坏时不可挽救[编辑]

固态硬碟数据损坏后是难以修复救回资料的。当负责储存资料的快闪记忆体颗粒有毁损时,现在的数据修复技术很难在损坏的半导体晶片中救回资料,相反传统机械硬碟还能通过磁区恢复技术挽回许多资料,当然机械硬碟的数据救回服务收费极度高昂,通常只有企业在挽救重要价值资料时会使用。

虽然逐渐有厂商开发SSD轻度损坏时的救援方法,但传统的多储存媒介备份习惯还是万全之法,不论是机械碟或SSD只要无备份习惯都将承受资料损失的风险。[16]

写入次数寿命[编辑]

寿命方面,由于快闪记忆体上每一个电闸都有一定的写入次数限制,寿命结束后会无法写入变成唯读状态;而且随著使用的快闪记忆体从SLC架构到MLC、TLC,若电闸的品质不变,理论上电闸寿命呈现6:3:2的衰退(因为其原理是在同一个电闸上记录1、2或3个位元,记录越多位元,被写入的机会就越高),[17]因此成为大众接受固态硬碟的另一个障碍。

另一方面,随著固态硬碟主控晶片的改进,能将写入位址依照电闸使用率更平均地分散,使唯读状态不会太快到来;而固态硬碟容量的增大也有助于拉低电闸平均使用率,因为一般使用习惯上,会经常改写的档案只占全部资料的一小部分。优秀的厂商通常会用软体算法进一步延长一倍以上的寿命,使固态硬碟能经历极大量使用,甚至比电脑其它硬体还长久耐用,给予用户足够的缓冲时间将资料转移和备份。而最新的3D-nand技术则可以在降低成本、增加容量的同时避免写入寿命过低。

在2015年技术制造主要为MLC的 240-256GB SSD实测中,即使每天写入100GB数据到固态硬碟上也要连续19年才会耗尽其寿命,所以物理寿命问题已经远离一般家用使用者的领域。[18]

静置时资料消失[编辑]

JEDEC固态技术协会主席Alvin Cox于2015年的一份报告中探讨SSD长期不使用静置时资料的消失特性,时间长短与气温有相关性,根据英特尔(Intel)所提供的温度与资料保存的研究报告显示只要存放温度提高5度,资料保存时间就会缩短一半。在消费级SSD的标准状况下,于40度的运作温度中写入资料后于30度的温度下静置不通电可保存资料52周,大约相当于一年时间。温度越高时保存时间短,实验执行到55度气温的保存情境下,而一般人几乎不会遇到此温度。[19]

事实上就较少使用的“冷资料”储存来说,SSD原本就不符合储存容量效益,一般的大量资料归档保存,还是以机械硬碟、磁带较为适当。同时较新的MLC型SSD已经大幅改善这问题,而基本之道还是尽量将SSD多多使用,作为随身硬碟时也经常接入使其通电,避免长期静置。

读取干扰现象[编辑]

读取干扰是容易发生的问题,快闪记忆体随著多次的读取,会导致在同一区块中相近的记忆单元内容改变(变成写入动作)。这即是所谓的读取干扰。会导致读取干扰现象的读取次数门槛介于区块被抹除间,通常为10万次。假如连续从一个记忆单元读取,此记忆单元将不会受损,而受损却是接下来被读取的周围记忆单元。

为避免读取干扰问题,快闪记忆体控制器通常会计算从上次抹除动作后的区块读取动作总次数。当计数值超过所设定的目标值门槛时,受影响的区块会被复制到一个新的区块,然后将原区块抹除后释放到区块回收区中。原区块在抹除动作后就会像新的一样。若是快闪记忆体控制器没有即时介入时读取干扰错误就会发生,如果错误太多而无法被ECC机制修复时就会伴随著可能的资料遗失。[20]目前此物理现象问题透过SSD上控制晶片的演算法改善。[21]

掉速[编辑]

快闪记忆体的另一个问题是掉速,会随著写入次数增加而降低速度,若接近装满时速度也会下降,所以使用时尽量让其保留一定的空闲空间较好,是使用者必须改变的使用习惯。同时厂商设计上会通过OP(冗余资源)、磨损均衡等等技术来减缓掉速。

原因包括耗损平均技术的副作用、控制晶片及韧体的优劣等。目前较佳的解决方案是Secure Erase(会略微缩短SSD寿命,不过在出现掉速时剩馀寿命还很长)及提高更换频率。在量产之前TLC架构的速度相较于SLC和MLC产品,原本也是令人质疑的,因为理论上随著每一电闸记录位元数的增加,判读和写入的速度在相同的准确度之下都必然更缓慢。不过正式量产之后,TLC固态硬碟的读写速度甚至略高于同容量MLC的最高速产品,这归功于主控晶片的进步以及多通道的使用。[22]

优点[编辑]

和机械硬碟相比读写速度远远胜出,尤其是随机读写,这也是其最主要的优点。还具有无噪音、抗震动,在一般使用情境下平均功耗、热量会比较低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延长靠电池供电的电脑设备运转时间,并且更适合用在行动式设备。

例如三星电子于2006年3月推出的容量为32GB的固态硬碟,采用和传统微硬碟相同的1.8吋规格。其耗电量只有机械硬碟的5%,写入速度是1.5倍,读取速度是3倍,并且没有任何噪音。[23]

在2007年台北国际电脑展览会中,新帝公司发表64GB与32GB的固态硬碟,并有2.5吋、SATA介面与1.8吋、UATA介面两种规格。OCZ Technology现场展出的固态硬碟分为2.5吋与1.8吋两种,其中2.5吋采用SATA介面最大容量可达128GB;1.8吋机种则是采用IDE介面,最大容量可达64GB,可分别使用在笔记型电脑与更小的UMPC上,用来取代传统的硬碟。OCZ的2.5吋固态硬碟OCTANE,容量已达到1TB。[24][25]

三星2015在快闪记忆体高峰会(Flash Memory Summit)上发表容量高达16TB的2.5吋固态硬碟PM1633a(V-NAND),其储存容量甚至高过于传统硬碟。固态硬碟的表现与传统硬碟互有胜负,一般在容量、速度、价钱、性价比等作出比较。最初的固态硬碟容量少、价钱高,性价比远不及传统的机械式硬碟。但随著固态硬碟的不断发展,固态硬碟的容量已有实用性,价钱明显下滑之下,已为传统硬碟市场制造危机。

混合固态硬盘[编辑]

主条目:混合固态硬盘

有众多储存厂商推出融合SSD/HDD优点的固态混合硬碟,像是OCZ RevoDrive Hybrid、Seagate Momentus XT 750GB及之后的SSHD(混合固态硬盘)[26]等等。其它像主机板厂商也有使用多个SATA连接埠将SSD/HDD同时使用,像是ASUS的SSD Caching功能。还有磁碟阵列厂商的快取加速卡,像是HighPoint RocketCache 3240x8等等。

2011年,Intel推出了使用SSD作为缓冲优化磁盘表现的技术——SRT(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27]。在配套的Intel芯片组上,如Z68、QS77、H77等上,可以将SSD与HDD以RAID模式连接,并在系统中以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程序进行加速管理,实现磁盘性能的提升。Intel也在次年2012年推出了名为313的SLC SSD产品线[28],针对加速用途,提供20、24GB容量。

于2012年底,苹果公司发布新一代iMac时同时展示了“Fusion Drive”技术,Fusion Drive技术除了融合HDD和SSD外(合并在同一的逻辑卷),还在作业系统(只限在OS X)上作配合。原理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作业系统自动在背景将用户常用应用程序、文件、照片或者其他数据来存储在SSD中,同时将很少访问或者使用的文件留在HDD。苹果公司在发布时指出在正常情况使用下,Fusion Drive的平均性能是SSD的80%,可以让用户体验到“SSD的性能,HDD的容量”。

预留空间[编辑]

SSD的预留空间(Over-provisioning,OP)可用作垃圾收回(Garbage collection)、ECC或其他数据保护技术。

预留空间可分成三层

第一层是容量的7.37%,128GB SSD实际上有128GB NAND Flash,厂商以十进制标示容量大小,以二进制计算两者有7.37%差额。这层是不会标示的。所以标示为0% OP的SSD,实际上也有7% OP。

第二层是厂商决定的,通常是0%、7%、28%。所以,我们会看见128GB、120GB、100GB的SSD。它们都有128GB,只是被厂商保留起来作OP。企业版SSD注重稳定性及耐用性,所以会保留多达28%空间作OP。要注意,把一个120GB SSD连接到电脑只可看见112GB空间,是因为大部份作业系统(包括Windows及Android)以二进制计算空间大小120x109=112x230,就如16GB SD卡插进手机或电脑只看见15GB一样,与OP无关。

第三层是使用者自行划分的,使用者在分区时可自行预留空间作为OP,以满足不同需要(稳定性/可用空间)。如果预留多达50%空间作OP,持续地写入大量细小档案的高负载情况下,写入效能只有轻微下降。[29]但一般情况下,没有需要再保留更多空间作OP,因为一般使用情境下不会大量和持续地写入数据。若以SSD建立RAID,应保留一定空间以弥补没有TRIM的影响。

分类[编辑]

首先按照外观结构接口分类,再按照支持的逻辑设备接口(驱动程序)与总线协议分类:

传统硬盘驱动器接口

IDE:罕见

SATA:AHCI逻辑设备接口、SATA总线

SAS:AHCI逻辑设备接口、SATA总线

U.2:NVMe逻辑设备接口、PCIe总线。外观上和SAS接口一致。主要应用在企业级的SSD固态上,极大地提高服务器数据传输速度,理论上速度可以达到32GB/s(即256Gbps),近似于PCIe 4.0 x16满速,PCIe3.0 x16的两倍之快。

SATAe:AHCI逻辑设备接口、SATA总线。由两个SATA接口和一个辅助接口组合而成,理论的速度6GB/s * 2 = 12GB/s,实际可能只能达到10GB/s左右。目前被M.2接口取代。

扩展接口卡

mSATA:AHCI逻辑设备接口、SATA总线

30mm*50mm 全高

30mm*25mm 半高

M.2 即NGFF。尺寸有2230、2242、2260、2280、22110

B key

SATA总线

PCIex2总线

M key:理论上兼容B key外观接口,即可以插入B key的槽中。

NVMe逻辑设备接口、PCIex4总线

PCIe:可有 PCIe 2.0x2、PCIe 2.0x4、PCIe 2.0x8、PCIe 3.0x4、PCIe 4.0x4、PCIe 5.0x4

兼容SATA

不带NVMe逻辑设备接口

带NVMe逻辑设备接口

可移动磁盘

Mini DisplayPort

USB-A/B、USB-C

参见[编辑]

硬盘

4K对齐

闪存

随身碟

闪存控制器制造商列表

RAID

RAM disk

参考资料[编辑]

^ 固态硬盘.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 SSD. 乐词网. 国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台湾)).

^ SSD 固態硬碟和 HDD 傳統硬碟的差異 - Kingston Technology. Kingston Technology Company. [202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中文(繁体)).

^ 三星大规模生产128Gb MLC闪存芯片. MyDrivers.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 Flash Chip Type(TLC, MLC, SLC). CENTON.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30).

^ Flash與SSD產業的挑戰─可靠度與總成本. 科技商情Digitimes. 2012-08-30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 最佳做法. Enterprise versus Client SSD. Kingston.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 性能比三星840還要強,浦科特展示TLC快閃記憶體的M5系列SSD. XF ASTEST. 2013-01-09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9).

^ 快閃記憶體來自東芝,PLEXTOR TLC SSD將在CeBIT展會亮相. XF ASTEST. 2013-02-28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 Samsung宣佈量產全球首個3D垂直閃存V-NAND.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9).

^ 中关村在线. 东芝全球首发QLC闪存彪悍:竟堪比TLC. ssd.zol.com.cn.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1).

^ OCZ VERTEX3 240GB固態硬碟評測. [2009-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2).

^ 张岚霆. 東芝發表19nm快閃記憶體. iTHome online. 2011-04-25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 范眠. 英特爾、美光發表20奈米NAND快閃記憶體. iTHome online. 2011-04-15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 Mamiit, Aaron. Most Laptops Will Have SSDs Instead Of HDDs By 2018, Report Says: Is This Good Or Bad For Consumers?. Tech Times. 2016-08-30 [2018-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英语).

^ SSD Data Recovery. [2019-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 Solid-state revolution: in-depth on how SSDs really work. Ars Technica. 2012-06-04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8).

^ http://www.newmobilelife.com/2015/03/13/6-ssd-endurance-test-end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SD生命力有多强?由这个长寿测试告诉你!

^ SSD資料會消失?. [2019-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 TN-29-17 NAND Flash Design and Use Considerations Introduction (PDF). Micron. April 2010 [29 July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年7月19日).

^ Kawamatus, Tatsuya. TECHNOLOGY FOR MANAGING NAND FLASH (PDF). Hagiwara sys-com co., LTD. [1 August 2011]. [永久失效链接]

^ Trotz TLC-Speicher rasend schnelle SSD. GameStar. 2013-01-08 [2013-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9) (德语).

^ Samsung. Samsung Launches NAND Flash-based Solid State Disk for Mobile PCs. Samsung. 2006-03-21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英语).

^ Anand Lal Shimpi. OCZ's Octane SSD: Indilinx Everest, Up to 1TB in a Consumer Drive. AnandTech. 2011-10-20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英语).

^ Lucas Mearian. OCZ releases first 1TB laptop SSD with 'instant on' boot up. Computer World. 2011-10-20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英语).

^ 固态混合硬盘技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eagate

^ 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ntel(英文)

^ Intel® SSD 313 Se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RK Intel(英文)

^ James. 预留下25%最佳?SSD空间/性能关系探寻. PConline. 2012-12-13 [201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固态硬盘

(英文)StorageReview.com SSD Gui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Topdisk SS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固态硬盘关键术语

加密

ECC

快闪记忆体档案系统

闪存

SLC/MLC

闪存控制器

垃圾回收

IOPS

Mbit/s

开放通道SSD

预留空间

读取干扰

安全擦除

固态存储

TRIM

耗损平均技术

写入放大

闪存制造商

IMFT(英语:IM Flash Technologies)(英特尔与美光合资)

美光

三星

SK海力士

铠侠

长江存储

控制器开发商独立开发商

Greenliant Systems(英语:Greenliant Systems)

Hyperstone

Indilinx(英语:Indilinx)(现为东芝所有)

JMicro

美满电子

PMC-Sierra(英语:PMC-Sierra)

Phison

SandForce(现为希捷子公司)

SMI

VIA

附属开发商

Fusion-io(英语:Fusion-io)

英特尔

美光

HGST

sTec(英语:sTec, Inc.)

希捷

铠侠

OCZ存储解决方案

三星

固态硬碟制造商

威刚科技

十铨科技

宇瞻科技

海盗船

英特尔

影驰

金士顿

光宝科技(旗下建兴电子及浦科特品牌)

美光科技

Memblaze

三星

希捷科技

铠侠(包括旗下OCZ及其代工的AMD以及松下)

威腾电子

HGST

新帝

创见资讯

以及更多其它制造商(英语:List of solid-state drive manufacturers)......

汇流排及传输协定

并列ATA(甚少使用)

串列ATA

SAS

PCIe

SATAe

光纤通道(FC)

USB

Thunderbolt

AHCI

NVMe

外观结构配置及连接介面

传统硬碟机尺寸

IDE

SATA

SAS

U.2

SATAe

扩展介面卡

mSATA

M.2

PCIe

抽取式磁碟

Mini DP

USB-A/B、USB-C

其它厂商专用规格(如Apple专用SSD)

相关组织机构

INCITS(英语: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JEDEC/JC-64.8

ONFI(英语: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 Working Group)

NVMHCI

USB-IF

SATA-IO

SFF委员会(英语:Small Form Factor committee)

SNIA

SSSI

T10/SCSI

T11/FC

T13/ATA

分类

查论编电子计算机基本部件输入设备

键盘

数字键盘

影像扫描器

显示卡

图形处理器

麦克风

定点设备

数码绘图板

游戏控制器

光笔(英语:Light pen)

鼠标

光学

指点杆

触摸板

触控式萤幕

轨迹球

盲文显示机

声卡

声音处理器(英语:Sound chip)

摄像头

虚拟(英语:Softcam)

输出设备

显示器

萤幕

盲文显示机

打印机

绘图仪(英语:Plotter)

扬声器(英语:Computer speakers)

声卡

显示卡

移动存储

磁碟组(英语:Disk pack)

软盘

光碟

CD

DVD

BD

闪存

记忆卡

闪存盘

机箱

中央处理器

微处理器

主板

记忆体

随机存取

BIOS

数据存贮器

硬盘

固态硬盘

混合固态硬盘

电源供应器

开关模式电源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

功率

电压调节模组

网卡

传真数据机(英语:Fax modem)

扩充卡

接口

以太网

FireWire

并列

序列

PS/2

USB

Thunderbolt

DisplayPort/HDMI/DVI/VGA

SATA

TRS

电子学主题 技术主题